定親 舊時,男女結(jié)婚年齡多在16至20歲之間,一般男大于女,有“寧肯男子大一甲,不愿女子大一春”之說。清末嫁娶,依納采、問名、納谷、納征徵、請期、親迎等6禮。即先由父母托婚。再由媒人根據(jù)男女雙方的年齡相貌和門當(dāng)戶對等條件,分頭說合。如雙方父母同意,女方即將閨女出生的年月日時,用紅紙寫明(稱“紅庚”),擇日由媒人送往男方,稱“送八字”。男方收到紅庚后,要藏在神龕罄壇內(nèi)。若3日內(nèi)男方無不祥預(yù)兆則為大吉,信為“合天婚”,訂婚就算完成。還有的請相士占卜合婚,男女生庚相合在五字以上者,算“合庚吉利”,屆時再寫出庚書,男女雙方各執(zhí)一份。
婚禮 清末、民國時期境內(nèi)民間辦婚事,程序繁雜。男方要分別備辦待媒酒、入堂酒、夜酒和出堂宴,以招待媒人和賓客。結(jié)婚之日,男方派人接親。接親時,新娘須頭蓋紅紗,轎停于女方門外,先迎女高賓,后迎新娘。新娘出轎時,不少地方以一人張傘庶神龕。新娘進入堂屋立即舉行拜堂禮。其時,新郎要肩披紅綢,由儐相引入房內(nèi)。然后新郎新娘并立,先拜花燭,再互相對拜。后入洞房坐于床,吃交杯茶,謂之合巹。繼后是出拜,亦稱“告祖”,禮成后,則分別拜見尊長親屬,謂之“分大小”。先拜雙方父母,后拜親戚,受拜者,均應(yīng)饋送“接拜錢”,即“見面禮”。入晚要鬧洞房。對鬧房諸人,主家皆熱情接待,多以茶點待客,俗稱吃“新人茶”。鬧房時,習(xí)唱贊詞,或稱“贊茶”,多由新郎、新娘抬著茶盤逐人敬奉。鬧房后,向來有“三天不分大小”之說,即家族、親友亦可以參與逗趣。婚后第3天新婦“回門”,屆時新婚夫婦須盛服濃妝,雙雙前往女方娘家,新婚伉儷要先謁祖,次拜尊長,拜尊長時多對新郎有所饋贈。女方家的幼輩如見新郎,則新郎亦贈以小禮,人均一份。見面畢,即由新娘引新郎至女方父母寢室入坐,親眷同入,歡語喧雜,頗為熱鬧。返回男方家時,夫妻出門,女前男后。夫婦新婚后,一月不能離家歇宿,以忌“空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