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您當(dāng)前的位置 >>
主頁 >> 端午祭屈原 |
端午祭屈原
|
|
發(fā)布時間: 2006/11/19 18:38:37 閱覽: 2878次 來源:
張家界景點視頻 |
|
|
|
農(nóng)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(jié),又稱端陽節(jié),相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淚羅投江自盡的忌日。吃粽子、劃龍船,就是后人為了紀(jì)念他而形成的風(fēng)俗召慣。 相傳屈原投江自盡后,人們成群結(jié)隊地往江邊跑,并拼命劃出數(shù)十雙木船不辭辛勞地找屈原的尸首,可是找了幾天幾夜也沒找到。然而屈原的冤魂未散,他托夢給村里人說:“我活遭奸臣陷害,死了,又有一大群角圍攻我,要吃我” 第二天,這消息就在村里傳開了。村民們發(fā)誓,一定要保護(hù)好屈原的尸首,大家獻(xiàn)計獻(xiàn)策,最后決定往江里撒糯米粉子,粘住魚的嘴巴,不讓魚毀掉屈原的尸首。是晚,屈原又托夢給村里的人,說丟的糯米米圈子一遇水就散了,不如用粽葉包起來。人們照辦不誤,便就有了粽子。這個傳說在桃花源老幼皆知。而且,據(jù)史料記載,屈原在被流放中,確實曾涉沅江而上,途經(jīng)桃花源。千百年來桃花源人格外崇敬和緬懷屈原。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,浸泡後用粽葉包緊煮熟即成,品種以角粽為主,有灰水粽、清水粽等等,精致的粽子中還包有綠豆、湘蓬、火腿、紅棗等輔料。粽子浸泡在干凈的冷水中十天半月不腐。 在桃花源,每年端午前的五月初一,臨沅江一帶的農(nóng)夫漁民,男女老幼,都分別就近來到江邊,罷上三牲供品,燃燭點香,磕頭作揖,祭奠屈原,俗稻“祭江”,沿襲至今。 而後來,端午節(jié)漸漸增加了禮儀內(nèi)容:每逢此節(jié),媳婦回娘家,女婿給岳父母、學(xué)生拾老師、徒弟給師傅拜節(jié),粽子則是他們必須攜帶的重要禮品。未婚女婿拜節(jié),粽子須成雙成對,必是偶敷。少則40、60,多則一兩百不等。這些用野燈草串聯(lián)的花花粽子,兩個一連,十個一掛,大頭朝下,尖頸朝上,加上雙酒、雙糖、雙掛肉,齊齊整整放在花籃里,蓋上一條新花毛巾,別有一番風(fēng)味和情趣。在桃花源一帶,端午節(jié)已成為與春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并重的民間大節(jié)。 如今,端午除吃粽子外,桃花源人還要在大門口掛一束艾葉和菖蒲。用艾葉和菖蒲隔邪,可以保佑這個家庭平平安安。這天人們還要喝雄黃酒,說是喝了雄黃酒可以避免蚊叮蛇咬。劃船找屈原尸首一事也演變成端午節(jié)劃龍船兢賽。端午劃龍船之日,四方村民幾乎全都傾家出動,聚集在沅江雨岸,吶喊助威,熱鬧異常。舊時,一條龍船為一姓一族所有,兢賽中獲勝者被視為望姓望族,除獲得由地方團(tuán)體獎嘗的豬頭外,更主要的是能振奮全姓族人積極向上的精神。新中國成立后,端午龍舟賽多以鄉(xiāng)、村為參賽單位,卻仍不失賽者、觀者為本鄉(xiāng)、本村爭勝獲譽的極為熱烈的埸面和氣氛。無論舊時今時,無論龍舟勝負(fù),在端午這天,桃花源人誰都想著 屈原,念著屈原。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