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您當前的位置 >>
主頁 >> 長沙民俗風情之節(jié)氣縱覽 |
長沙民俗風情之節(jié)氣縱覽
|
|
發(fā)布時間: 2006/11/11 8:15:38 閱覽: 2114次 來源:
張家界景點視頻 |
|
|
|
我國古代按氣候變化規(guī)律將農(nóng)歷一年分為24個節(jié)氣。以這些節(jié)氣為主體的農(nóng)事節(jié)日較為準確地反映了四季氣候、物候等方面的變化,為安排農(nóng)林漁獵等生產(chǎn)過程提供了方便。如下所列是最為重要的農(nóng)事節(jié)日。 立春。我國古代視立春為春節(jié),幾乎和過年一樣重要。立春過后,開始備耕,“牛在田中急”。故自漢朝起,就有祭春牛活動。宋代風行“打春!。長沙有送春牛、吃春卷等習俗。送春牛亦名報春、打春、贊春:有人在立春前幾日邊敲小鑼竹板,邊唱贊春詞,挨戶送春牛圖。有的人家在墻上貼“迎春接福”、“春到家興今“春到福臨”等紅紙條幅。春到之時叫交春,家家鳴鞭炮相迎,有的還對天禮拜,叫接春。如何判斷交春時刻?瀏陽等地常將雞蛋豎起,若松手而蛋不倒即是春來了;?qū)⒌爸糜谒校淮簳r蛋能豎起。民間認為,只有這時,才是一年的真正開始,因而有“立春大如年”之說。 春社。這是個古老的春祭祈農(nóng)節(jié)日。我國古代每25戶為一社,社有社神,即土地神。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叫春社,人人參加社祭,“以卜來歲之稼”。《荊楚歲時記》云:“社日,四鄰并結(jié)宗會社,宰牲牢,為屋于樹下。先祭神,然后享其胙!惫湃舜巳障纫约央燃腊,再分食祭品,最后盡情戲耍,有“一國之人皆若狂”之語。民國以前,湖南農(nóng)村社日休耕,忌動土。具酒食敬社公社婆,擊鼓燒紙,有的搭臺唱戲,叫社戲。全體盡皆痛飲,故有“牛歇谷雨人歇社”之諺。 驚蟄。農(nóng)家是日于暗處點燈,用石灰撤房屋四周及潮濕暗角。小孩點燃一個個爆竹,丟向屋角墻下,邊丟邊喊:”涼蟄驚蟄,炸得蟲蟻筆直”。 清明。農(nóng)諺云:“清明前后,種瓜點豆”,“懵懵懂懂,清明下種”。清明前后,雖仍有寒風淫雨,但農(nóng)家認為季節(jié)到了,是播種的時候了。清明踏青掛山更是一種古老習俗。先秦時期,每逢初一、十五都有“士庶人祭其先祖”的活動。唐明皇時,將上墳時間定在寒食節(jié)(清明前一天)。宋代,清明掃墓風行全國。長沙風習,清明前幾天,由長輩召集家庭成員,用紅綠彩紙滾桂山簽,或做彩幅。至清明,待祭品鞭炮,由長者帶領至先祖墓前,一一鏟除墓上荊棘雜苗,加固培土。每人在墓頂插一根掛山簽,然后在拜坪擺放三牲祭品,點香燭,燒錢紙,燃炮祭祀。跪拜之后,長輩向年輕人一一介紹墓中先祖的身世后裔及支脈分布情況,告誡后人不忘祖先恩德,不辱先祖。這叫清明掛山。掛山歸來,有的還舉家聚餐紀念。 谷雨。相傳是日乃牛神生日,農(nóng)家不役使耕牛,還喂精飼料,有的甚至煮甜酒沖蛋喂之。有的還敬牛王菩薩。谷雨又名茶節(jié),諺云:“谷雨谷雨,采茶對雨”。谷雨前采摘的茶細嫩清香,味道最佳,故谷雨品嘗新茶,相沿成習。 立夏。長沙有吃立夏粳之習,諺云:“吃了立夏粳,麻石踩成坑”。立夏粳,又名粳坨子,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,吃起來清香柔軟。鼠曲草,亦名水蟻草、水菊草、老青。《荊楚歲時記》有三月三“取鼠曲菜汁作羹,以蜜和粉”之記。長沙有的地方還有立夏稱人之俗,據(jù)說源于三國時盂獲每年立夏派人看望并稱一稱劉阿斗的傳說。當孟獲看到劉阿斗雖做了俘虜,但越養(yǎng)越重,樂不思蜀,也就沒有向司馬氏興兵了。 夏至。《荊楚歲時記》有“夏至節(jié)日食棕”之載。瀏陽北鄉(xiāng)則有夏至吃醮坨之俗。醮坨由米磨粉做成,加韭菜等佐料煮食,又名圓糊醮。諺云:“夏至吃了圓糊醮,踩得石頭咕咕叫”。民國以前,很多農(nóng)戶將醮坨用竹簽穿好,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處,并燃香祭祀,以祈豐收。小孩子和叫化子早待此日,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,乘機飽食一頓。 吃新。夏至后卯日為吃新節(jié),家家煮新米飯,做時新瓜菜,稱肉打酒(用魚不用雞,因諧饑),先敬天地祖先,再盛一碗新米飯給狗吃,然后全家“試新”。民間傳說,谷種是狗從王母娘娘那里偷來的,故人們吃新米飯時要記得狗的功勞。有時“頭新”尚未收割早稻,則順延至“二新”(即第二個卯日)試新。由于此節(jié)與鄱官節(jié)相近,故有人就將“六月六”當作吃新節(jié),謂“鄱官試新!。 起伏。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四庚為中伏,立秋后初庚為末伏。初伏亦稱頭伏,中伏稱二伏,末伏亦稱三伏。長沙民間有起伏吃雞之俗。民諺云:“起伏吃只雞,一年好身體。”一般將路邊荊熬水,炒雞時與酒同下,再加生姜,有的一只雞加半斤姜,所謂“冬吃蘿卜夏吃姜,不勞醫(yī)生開藥方”,據(jù)說這樣能去濕強身。 芋頭節(jié)。八月初一俗稱芋頭節(jié),往往挖一蔸芋頭煮食過節(jié),以為這樣可促使其生長,有“八月初一鋤頭響,芋頭飛長”之諺。 十月初六。長沙民間流傳:十月初六寒婆生,生管一七(或說十天);十月十六寒婆死,死管一冬。意思是十月初六天氣好壞預示十天內(nèi)的晴雨,十月十六的晴雨預示該年冬天的寒冷,晴則冬暖,雨則冬寒。 冬至。農(nóng)家于冬至日采摘桑葉,用線穿成串,陰干,叫冬桑葉,可治咳嗽、咽腫痛、口瘡等癥,有“吃了冬桑葉,清熱又止咳”之說。長沙人是日開始炕臘肉,將豬肉用鹽腕四五天后掛當風之處,叫“冬至肉”,簡稱“至肉”,也叫風吹肉。然后用木屑、谷糠、桔皮、花生殼等燒煙薰烤,或掛在柴灶、火爐上方薰煙,至其色金紅,別具風味,可留至下年夏日。士人有興者或用墨筆在肉上書寫“!薄ⅰ皦邸、“五谷豐登”等吉利語,待墨汁滲入肉內(nèi),切后顯出墨跡,更顯喜慶氣氛。民間有冬至日吃狗肉和紅棗豬油糯米飯,或殺雞宰鴨之習,叫冬至進補。是日各家族合祭宗詞始祖,祭畢聚宴叫辦冬至酒,并推年高德助者為房長、族長,剖斷家族公私事務。
|
|
|
|